日前央行總裁楊金龍一句;「我四十歲才買房,年輕人負擔不起可以先租房」
引起一片討論,多數人認為央行總裁這一席話不太恰當。
其實總裁的這一句話,讓我想起多年前我有位女生朋友,非常具有生意頭腦,事業也非常成功;她賺了錢前後共買了三幢房產,特別的是,名下有多間房產的她,多年來仍過著租屋的生活,讓許多人不明白。
她說:「房子是一種可以帶來投資報酬率的資產」
她自己一個人生活,僅需要每個月6000元租金,她一樣能把家裡布置的溫馨舒適,而她的三幢房產皆出租,每戶每個月最少為她帶來1萬3的收入,若今天她選擇自租房子,等於每個月為她增加7000元的收入。
可能你會說這個故事裡的她雖然租房,但她還是把錢拿去買房子啊,對於無殼蝸牛來說,就算像她這樣不自住,買房還是很好的選擇不是嗎?
是的,但是我這個故事裡的重點是,她將房子視為一種資產,她持續選擇租屋是因為她仔細的考量了資產能為她帶來的收益後決定的結果。
對於無殼蝸牛來說,到底買房好還是租房好,都應該先考量自身情況包含你目前租屋負擔的租金、預計買房的預算房價、貸款金額、利率,然後去做最合適的決定。
我舉個例子,我有位朋友買了一處總價900萬的房子,貸款600萬分20年,以他當時的利率來說,他每個月需要繳30000左右房貸,他買的這間房子租金行情大概在18000元。
如果他買了房子,20年後繳完貸款,加上頭款和貸款利息的部份他大概是付出了1020萬;然後名下有了間20年前價值900萬的房子能終老。
如果他20年來都是租房,我們算上租金漲價空間20年平均每個月2萬租金,一樣的房子住20年,會有什麼不同呢,首先他手上會有300萬資金可以運用,接著每個月他付掉房租還能比起買房多存下1萬塊。
以這樣計算,若是你300萬的單筆投資和每個月定期定額1萬塊能穩定獲得5%的投報率;
300萬的單筆投資20年能獲得8,137,921的到期總收益,
每月定期定額1萬20年能獲得4074578元的總收益。
總金額能達到1200萬。
而且這些還沒算上買房後需負擔的稅金和管理費等開銷,也還沒算上租屋可以獲得的補貼。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租房真的是不如買房嗎?長期租房真的是損失巨大嗎?租房要多負擔房租,買房要多負擔利息,而我這裡計算的5%收益也相當於近年大盤表現,若是對於投資眼光獨到精準的人年化報酬率可以來到5-10%以上那更是收益不只如此。
也並不是說買房就不是好的選擇,只是想告訴各位,房子是一項具有期待收益的資產,或許在你謹慎評估自己的各項條件如買房預算、利率、目前租金,也能找到買房以外的優質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