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金融市場熱絡,卻產生了一種金融商品不當行銷的亂象,受害者不計其數,而其中受害最大的族群,就是家中的長輩銀髮族們,這些長輩工作了一輩子,通常比起一般年輕族群,更有經濟實力購買一些金融產品和投資,但這些投資往往不是他們自主性的了解後購買。
只告知「獲利」不告知「風險」
銀行和保險業的理專們,開始將這些銀髮族群視為大力推銷的對象,不斷遊說長輩們要及早投資,為退休和養老做準備,並且畫了一個大餅,開始告知投資的收益有多少,能賺到多少錢,卻絕口不提可能擁有的風險,為了成交而進行不切實際的推銷,只為了成功增長自己的「業績」進而賺到佣金!
銀髮族相對「財力雄厚」,且資訊取得較年輕族群慢
這些投資型保單和高收益產品,根本不像理專們口中說的那麼美好,而且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儘管挑對了商品賺了錢,對理專產生了信任後,也會在理專的慫恿下,持續加碼投入其他的產品,一但遇到虧損,多年的積蓄就血本無歸,
這些長輩銀髮族們,對理專來說,比起年輕族群和中壯年人士更好遊說,
且往往更有經濟能力和積蓄,金管會最新調查,有近百萬的高齡者跟銀行買了3兆元的金融商品,投資型保單有3,700多億元,另外還買了2,600多億元的高收益債券。
投資型保單對高齡者不是優質金融產品,卻大量賣出
投資型保單,雖具有投資功能,但別忘了,它還是一張壽險保單,隨著年紀愈高,死亡風險增加,每月所繳的危險保費也會越多,若補不足就會扣帳戶價值,保單可能失效。
更令人不解的是許多長輩在聽從業務的建議下買了投資型保單,卻完全不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和隨著年齡增加的危險保費,只知道業務告訴他,既可以買到保障又能投資。而這些長輩在退休金和儲蓄虧損的時候往往是沒有意識的,老人家要繳的錢繳不出來,或是臨時要用錢時,發現存摺裡的現金動不了,才知道出事了。這樣的金融推銷亂象已經甚至涉及了很多層面,金管會也指出未來監理重點,除將提高罰鍰外,也正思考如何再強化消費者保護措施,也提醒家裡有長輩的子女們,要多多與長輩父母們聊天,並且留意父母是否有購買這類的金融商品。